【编者按】
随着“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双百行动”的深入实施,近年来,东源县城、乡镇和乡村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人才也纷纷涌现,他们是长在东源的“原乡人”,是返乡创业的“归乡人”,是投资和发展东源的“新乡人”,是乐游东源的“旅乡人”。东源县立足县域实际,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育、扶持“四乡人”涵养乡村人才,发挥独特优势,实现“原乡人”安居,“新乡人”赋能,“归乡人”乐业,“旅乡人”休闲,推动城乡融合,使乡村既成农民的幸福家园,也是市民的生态乐园。
即日起南方+东源频道联合东源县委办、县委宣传部,聚焦东源“四乡人”,展现他们行走乡村大地的奋斗故事。敬请关注!
最近,向鑫正忙着帮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村民创业,这也是他来到东源一年多来的最新目标。
向鑫是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社工系教师,也是广工大“双百行动”服务队队员。早在东源县与广工大正式结对共建前的2023年5月,他就来到了红光村开展走访调查,摸排乡村的基本情况。据他所说,在“双百行动”七大主要任务之外,东源县特别提出,需要学校方面开展社会治理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支持与帮扶。
向鑫(中)向团县委负责人进行东源县青少年发展情况调研。
“让群众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并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好处,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目标。”走在红光村的乡间小道上,向鑫发现,这里客家元素随处可见,村民平常还喜欢唱客家山歌,以南园古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南园古村为试点,用文化赋能的方式让村民凝聚起来,带动他们创作属于南园古村的村歌。”
向鑫带领广工大学生成立了村歌集体创作工作坊,还邀请了有关专家团队为村歌创作做指导。村内老人、青年、退休干部、乡贤汇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巧妙地把“大夫第”“古炮楼”“酿豆腐”等本土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一笔一画,就这样创作出广东省首支由村民自己创作的村歌。
“古井古巷古炮楼、荷花绽放新楼塘……年糕艾粄糯米酿、炽棕酿豆腐油果黄……”《南园民谣》的歌词集中展现了古村的历史文化、乡土风物和特色小吃等,将独具古村记忆的元素融合起来。朗朗上口的曲调旋律也成功引起村民共鸣,迅速在村里传唱开来,成为承载集体回忆的新载体。
“这个过程中既能和村民交朋友,还能提高他们对‘百千万工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也能激发文化自豪感。”向鑫提到,村歌发布后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充分认可,也为后续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诸多支持。
今年夏天,向鑫与广工大“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队员们一起,以仙塘镇为圆心,开展了为期10天的青少年积极发展夏令营“踩进泥里的夏天”项目活动,将留守青少年积极发展能力培育与课程教育结合,与120名青少年一同书写成长新篇章。“我们还与东源教育局联合,引进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团队,为1100人次教师开展培训,更新他们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上的理念和方法技巧。”
向鑫提到,推动专业服务进社区、进校园的工作,让学校老师和学生有了大量的机会深入乡村,真真切切认识国家发展的现状,深切体会何为“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东源籍的刘澄熙同学,就在乡村实践中对‘原来我的家乡需要我’有了实感。”向鑫介绍,该学生在暑期实践后,就组建了跨专业团队,注册“数创客巢”公司,为东源广大乡村开展线上服务。
一年多来,向鑫已经和村民“打成一片”,对乡村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时走在村里,村民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叫我一起吃早餐,还会直接分我一条红薯,这些都是朴素的认可。”作为应用型的社工系教师,他认为“双百行动”是将学科理论转化为现实的难得机会,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明确发展方向的“大课堂”。
向鑫的微信名是“红光村新村民”,取名之初是为了表达自己来到东源的“新身份”,也为更好与当地群众融合。现在,向鑫致力于将更多大湾区人民变为红光村的“云村民”。
“东源有好山好水,有美食也有故事,我们正在和村民探索建设数字化平台,把这些都介绍给湾区。”向鑫介绍,依托“数创客巢”公司,他们计划通过内容运营的方式,以南园古村为试点孵化多个村嫂创业故事,向大湾区推介东源。
【延伸】
自去年8月“双百行动”结对共建至今,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上千名师生来到东源,走进东源,聚力“双百行动”七大任务,开展乡村规划、科技服务、文旅推广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服务东源“百千万工程”。
据统计,现有纵向、横向帮扶、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省市选调生、科技特派员等10余类帮扶力量共383人深入东源各地。作为外来的客人,他们有技术、有市场、有资源,在当地的政策指引下,转变成为地方发展的参与者、谋划者,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网址链接:“新乡人”向鑫:乡土是理论应用、历练人才的“试验场” | 东源“四乡人”走在乡村小路上③_南方+_南方plus
作者:郭雨欢
审核:南方+
编辑:朱小翠
www.gdut.edu.cn 粤ICP备05008833号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