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工 >> 正文

【南方+】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什么集体到“智造之城”东莞读书?

2024年08月26日     来源:南方+ 2024年8月26日         次浏览

在“智造之城”东莞,科技创新正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拥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多家;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坐落着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也即将动工……

今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举办地,就选在东莞。

8月23日至25日,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第28期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省外高校在粤办学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约350人一起“闭关”读书学习。

读书班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8年,是广东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的“金字招牌”,累计8900余人次参与。

今年的读书班,主题鲜明,任务明确——

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下称“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读书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短短2天半,安排了1场座谈会、6场专题讲座、1次现场调研,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议程密集,“干货”满满。

座谈会专门围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题,邀请部分高校参加,专项分析短板弱项,研讨对策建议。

“广东高等教育要优结构、提质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全省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敢作敢为,善作善成,奋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今年的读书班为何在东莞举办?广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最关注哪些议题,有哪些收获?

(相关阅读>>高水平大学与省实验室的一次特殊“握手”

发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科创新支点

《决定》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目前,广东有8所高校、21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排名ESI全球前1%和1‰的学科数量分别居dafabet888第三、第四。

近两年,中山大学先后成立了七个学部,构建了“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系列举措下,中山大学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11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21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

“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有高原、缺高峰’,要探索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进行多学科或学科群建设的学科交叉建设新机制。”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去年,中山大学成立了学科交叉中心,计划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卡脖子”关键问题、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若干重大问题,整合有效资源集中攻坚,并着力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群实力的整体增长。

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华南理工大学在dafabet888高校首开部省共建的先河;到了新时代,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开辟了“在地国际化”的崭新路径,形成了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格局。

“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一招。”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说,华工将以国家所需、湾区所需、广东所需为学校所向,以“dafabet888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为引领,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双引擎”,纵深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做精建强智能制造、先进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优势特色学科群,加快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要求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拔尖人才。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框架和学科壁垒,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新模式、新方法。

“我们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构建了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布局建设量子、碳中和、生物医药等十大科研平台,由顶尖科学家领衔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建立交叉科学研究新范式,推动产出高水平、原创性、高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介绍,下一步将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打破专业边界、学科边界、院系边界和校际边界,整合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头部企业资源,以交叉融合为途径持续打造高峰学科,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支点。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系统性重构学科体系,致力于建设世界首所融合学科大学,创设了以“枢纽—学域”为基础的融合学科架构,取代传统的“院—系”架构,四大枢纽下设16个学域,各学域均前瞻性布局了融合学科专业。

“枢纽—学域”的学术架构如同航空枢纽集结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样,体现了多学科汇聚的理念。“如此创新的学术架构能更好回应时代和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切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说,要落实急需交叉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加强学科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尤其重视创设机制,引导具有行业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到高校来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实践。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同赛道争创一流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在推进改革中,大学如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暨南大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育人模式。近三年来新增获批“密码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近两年新增暂停招生专业2个,累计停招专业20个、撤销专业1个,并重点培育了生物化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等7个自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顶层设计,推动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按照各高校特色与地域需求进行分类与定位,引导学校、学院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构建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本科专业生态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说。

东莞理工学院在“产学融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与龙头企业、专业镇街、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10个现代产业学院,围绕10个重点领域和7个特色领域,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奋楫计划”,直接参与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00家。

“我们多年来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对接、多元协同育人取得很好成效。接下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宏伟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校区重点建设基础学科、工科、应用文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四大学科板块,同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动态配置空间、经费和研究生指标。

“这一做法让学科方向更加凝练,支撑广东的优势更加鲜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学科整体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顶层设计,统筹做好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学科的布局设计与均衡发展,既要避免“一哄而上”,也要避免“无人问津”。

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高校是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这是读书班上的焦点话题。

读书班学员来到散裂中子源调研考察。读书班学员来到散裂中子源调研考察。

“我们全方位实施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红卫说,学校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将编制“产业出题、高校答题”的科技对接与成果转化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技术路线图和对接清单,切实做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他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整合学科、团队和平台资源,以重点重大项目为牵引,组建科技“特种兵”、轻骑兵、科技特派员团队等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破解基础科学研究前沿问题和“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建立“重大科技问题和经济社会需求—项目设计—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产业化应用”等从源头到应用场景全程有组织的成果孵化路径与产出模式。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已建设超百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在芯片封装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和创新服务。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说,广工一方面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双碳、先进材料等领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建设了一批创新交叉研究院。

“未来,广工将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引领性布局,深化成果转化机制,释放高校创新动能。”胡钦太表示。

不久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正式获批更名佛山大学,迎来全新办学里程碑。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说,一直以来,学校紧密围绕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探索出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水平理工科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

“高校要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找准方位,构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引育体系,深度融合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骆少明表示,接下来,佛山大学将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及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用系统思维重点打造基础科学学科群、先进制造学科群、大健康学科群等三大学科群,并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引育用留”人才,支撑人才高地建设

高校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完善人才“引育用留”体制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更好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此次读书班,让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们的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读书班学员在华为公司调研考察。读书班学员在华为公司调研考察。

近五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19人,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5人次,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新增数量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年增长,对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既要为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经费支持、事业平台等‘硬’条件,同时也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说。

高校既要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还要有人才培育“加速器”。

“精准引才之外,还要培育人才、善用人才和拴心留才。”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说,学校近三年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近70人,实现深圳高校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突破。用人上,学校一方面构建人才分类管理评价体系,放手人才在实干争先中追求卓越;另一方面建立标志性成果“一票通过”考核机制,试点“长周期”考核,鼓励勇闯“无人区”。

他表示,深圳大学将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培育体系,通过前瞻布局、重点跟踪,聚焦人才成长规律打造全链条赋能体系,做强做大人才队伍,加快布局培养战略前沿学科领头人和青年科技人才中坚力量。

作为“双一流”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坚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开展教师教育人才拓展系列计划,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面向一线、服务湾区的教师教育队伍。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介绍,学校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靶向”引进和精准培育等针对性举措,形成以人才引育为枢纽,牵引和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新师范”建设的战略布局。

他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优化人才“引育用留”政策,在人才引进、岗位聘用、晋升发展、考核评价、高效引进海内外战略科学家等方面开展探索,全面实施“一院一策”“一科一策”,打造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生态。

目前,广东正全面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全力打造大湾区中医药高水平人才高地。”该校党委书记陈文锋表示,学校将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医、教、研、产协同育人,完善人才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建强一流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搭桥梁”

位于东莞中部的松山湖科学城,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这里密集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一批龙头企业,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

今年的读书班,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们安排了一场“科技之旅”——他们“兵分8路”,分别前往华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总部等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科研院所调研考察。

读书班学员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调研考察。读书班学员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调研考察。

这一特别安排,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搭建了合作桥梁。

“科教融汇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我们一直重视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这次调研也为未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卢坤建说,此前学校和广东生科共建生命产业学院和干细胞实验室,从企业引产线、先进技术和行业大师入校,促进教、学、赛、研、营一体化。

他表示,学校将始终做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进一步强化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管控与结果考核,提高教师产教融合的基本能力,不断深化专业产教融合的强度效度。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力量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素,这次调研让我对此更加深有感触。”珠海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廖立国说,学校将建设好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大健康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研发中心等,着力打造工业软件与集成电路、大健康与老年康养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调研主题聚焦,核心是面向智能时代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启发很大。”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戴青云说,将依托所建设的广东省教育行业信创适配中心、广东省教育行业网络靶场与实网攻防演练中心,打造数字化应用真实场景,不断提升师生交叉创新能力和学校数智化治理水平,同时以“一个创新、两个转化”发展思路,引领师生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转化落地。

网址链接:广东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为什么集体到“智造之城”东莞读书?_南方+_南方plus (nfnews.com)

作者:李秀婷 钱明雅 吴少敏 姚昱旸

审核:南方+

编辑:朱小翠

上一条:【南方+】高水平大学与省实验室的一次特殊“握手”

下一条:【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校园足球行:工科强校与体育交融 校园足球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