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与师资 >> 人才名录 >> 正文

陆定邦


所属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职  务

教授

科研方向

设计管理、服务设计、文创产业研究、设计理论、应变策略

个人主页


联系方式

020-37628060

硕士和博士招生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个人简述

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位在美国获頒设计学博士学位者,是本学科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文化艺术长期项目),也是我国极少数能创新设计理论者,代表著作包括《镜子理论/正创造》、《创意树:意术创作与管理》、《造型力发展J曲线》、《创新构想量测系统》等。兼任国际服务设计创新协会主席,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数字化服装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我国台湾地区中华设计学会理事长、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近年获各项荣誉38项,专利授权96项(25项发明),期刊论文63篇(SCI/SSCI/AHCI收录20篇),研讨会论文126篇,主持科研项目42项,截至2022年底,已指导24位博生、109位碩生取得碩博士學位。

教育背景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设计博士(1996.1-2000.12)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产品设计硕士(1986.8-1987.12)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 工业设计学 工学士(1979.9-1983.6)

工作经历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教授((2001.8-2017.8),历任工业设计学系主任、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所长、教务处“三创中心”主任,2014年获台湾成功大学终身免评量教师,2015年荣膺特聘教授。
中国台湾财团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董事(2005-2012)
中国台湾文官学院“创新思考与管理”讲座讲师(2010- 2015)
中国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展示组助理研究员(1988.8-1991.8)

学术兼职

(中国台湾)中华设计学会  理事长(2015.7-2017.6)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期刊》(IJCCI)总编辑(2013- 2018)
《感性学报》,主任编辑,台湾感性学会(2013- 2020)
《博物馆学季刊》,编辑委员,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2010- )
《科技博物》,编辑委员,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2007- )
中国台湾服务科学学会,理事(2013-2018)
中国台湾感性学会,理事(2015-2016)

主要荣誉

202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9第二十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 创建功勋奖
2018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首席教授
2017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文化艺术人才平台项目)
2017 中国台湾亚洲大学 创意设计学院 讲座教授
2015 中国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奖励特殊优秀人才措施奖励 一等奖
2014 中国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奖励特殊优秀人才措施奖励 一等奖
2014 第十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 杰出贡献奖
2013 中国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措施奖励 一等奖(工程处)
2012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 规划与设计学院 年度创作优良奖
2011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 规划与设计学院 年度研究优良奖
2011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
2010 最佳论文奖IEEE 11th Int. Conf. on CAID and Concept Design

主要科教成果

1. Ding-Bang Luh, Chi-Hua WU, Ottavia Huang (2022.11), “Learning-to-Teach: A Case of Entrepreneur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aiwan”, Creative Education, 13(11): 3458- 3473. (DOI: 10.4236/ce.2022.1311221) (SCI)
2. Chi Hua WU, Yu-Lin CHAO, Jia-Ting XIONG, and Ding-Bang Luh (2022.12), “Gamification for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Special Issue·:Cross-Cultural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From Design Thinking to Design Strategy, Sustainability 2023, 15(1): 650-; DOI: 10.3390/su15010650 (SCI)
3. Yulin Zhao, Ding-Bang Luh, Yue Sun, and Fei Sun (2022.8), “A Design Thinking Technique of Letting Problems Solved by Self”,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ume 2022, DOI: 10.1155/2022/3265351 (SCI)
4. Xiaohong Mo and Dingbang Luh (2022.8), “Consumer emotional experience research on online clothing tactile attributes: evidence from physiological polygraph”,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 (DOI 10.1108/JFMM-03-2022-0063) (SCI)
5. Li Huai Chang and Ding Bang Luh (2022.1), “Reinventing Fantasy: The Reception of Fairy Tales”, Advances in Literary Study, 10(1):97-110  DOI: 10.4236/als.2022.101007 (SSCI)
6. Ottavia Huang, Ding-Bang Luh and Chao-Chih Huang (2016.3), “Festivals for Rejuvenating Attitudes toward Ageing: An Ac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3(2):16-31.
7. Ding-Bang Luh, Helena Carolina Li and Yu-Jung Kao (2015.3),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anionship Scale of Artificial Pets”,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 27(2):189-201. (SCI/SSCI)
8. Siow-Kian Tan, Ding-Bang Luh , S-F Kong (2014.1), “A Taxonomy of Creative Tourists in Creative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42:248-259. (SSCI)
9. Ming-Hsuan Hsieh, C-Y Huang, Ding-Bang Luh, S-F Liu, and C-H Ma (2013.8), “An Application of Implementing a Cognitive Structure Model to Obtain Consensus from Consum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7(2):53-65. (SCI, SSCI, A&HCI)
10. Siow-Kian Tan, , Shiann-Far Kong, Ding-Bang Luh (2013.2), “A Model of Creative Experience in Creativ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1:153-174. (SSCI)
11. Ding-Bang Luh and Chia-Chen Lu (2012.08), “From Cognitive Style to Creativity Achie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ssion”,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6(3):282-288. (SCI Expanded, SSCI, A&HCI)
12. Ding-Bang Luh, Yao-Tsung Ko and Chia-Hsiang Ma (2011.11), “A structural matrix-based modelling for designing product variet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22(11):1-29. (SCI) (Best paper of the year)

科研项目

①团队领头人,人性科技设计研究,校级“学科提升工程”计划,设计研究,广东工业大学。(2022- 2025)
②主持人,(广东省)银龄人才专项,理论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0/12-2021/12)
③主持人,广东省“海外名师”项目,设计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0/9-2021/8)
④主持人,教育型游戏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模式,理论应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項目,广东工业大学。(2018/3- 2023/2)
⑤主持人,“正向创造力之管理与创设计应用(II)”,理论研究,台湾科技主管部门。(2014/08- 2017/07)。
⑥主持人,“有机发光体于汽车之价值创新与应用”,产品设计,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2016/04- 2016/11)。
⑦主持人,“夏舞茶之五感体验服务创新与设计”,服务科学个案研究,台湾服务科学学会(2014/12 -2015/06)。
⑧主持人,“餐饮服务之设计与行销方法论”,理论研究,温世仁文教基金会(2013/09 2014/02)。
⑨主持人,“文创EAT+艺”计划,应用研究,台南市文化局(2015/08- 2017/07)。
⑩主持人,“发行IJCCI国际期刊”,学术出版,台湾成功大学顶尖中心(2016/01- 2016/12)。

我的团队

人性科技设计团队,一支以发展人性设计与人文工学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研究团队。人性源于先天,长成于后天。为个体生存,人性本私;为集体发展,人性向公。人性是在本质上决定着人类思维及行为的「天性」,也是受社会制度和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随经历事件持续调适于天性及个性之间,人性固有其本性亦有其弹性,是人类千百年来所欲探究之奥秘。随新高科技发展,物性及理性相关研究多已朝向人性和感性发展。其中,扩增人性(Augmented Humanity)之次领域发展态势最高,未来影响力也较巨,泛指所有可延伸人类体能、技艺、情意的装置、系统、技能等,广为人知者,如:Wearable Computing、 Augmented Reality、 Human-Robot Interaction、Smart Devices。随AI技术高度成熟发展,与情意、文化、道德、法律、政治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相关的「人学」领域发展将会更加受到重视,即是本团队聚焦所在。本研究团队由跨领域专家组成,针对多元跨域且关键的人性议题,展开核心科学技术及其设计应用之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