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落成的广东工业大学校史馆里,一面浮雕墙讲述着广工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故事。今年是广工本科办学65周年。65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50余万专门人才,他们在历史波涛中,乘着广工这艘巨轮,满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和梦想,或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为科技进步增添新动力;或情系桑梓扎根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或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将青春和热血献给家国荣光……
20世纪60年代,香港遭遇大旱,中央和广东省选派大批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征召1万多人参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广工响应号召,200多名师生毅然决然背上行囊,挖山开路、住临时搭建的茅棚、草席……人与天的斗争时刻在进行。
农田水利专业的陈汝基就是其中一员。回忆起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陈汝基记忆犹新。“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上。”全体师生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慨,半小时不到集结完毕,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安排。
在热火朝天的东深工地,“让高山低头 令河水倒流”几个字深深嵌入工地旁的山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深刻在内心的信念,驱动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陈汝基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回报国家、建设家乡的信念。1965年7月,陈汝基毕业后回到家乡罗定县水电局,一干就是19年,完成多项家乡水利工程建设,造福一方水土。
东深供水工程是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水利调配工程之一。而在广东水利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镌刻其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他就是广东工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麦蕴瑜教授。他的一生,和国家需要密不可分,与水利事业紧紧相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收集整理关于珠江流域的资料,为珠江治理殚精竭虑。担任广东工学院院长的十年期间,麦蕴瑜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师生。在那个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年代,广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既能设计又能施工、管理的新一代水利技术人才,被誉为水利工程人才的“蓄水池”。他们当中许多已成为水利建设中的主要技术骨干,继续为祖国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麦蕴瑜的学生骆小筑就是其中一位。1962年,大学刚毕业的骆小筑被分配到佛冈县水电局工作,成为唯一的女技术员。扎根基层18年,她参与每一项中、小型工程建设的成果都填补了当地“空白”。
1980年,在麦蕴瑜的推荐下,骆小筑从佛冈水电局调往珠江水利委员会设计处水工室工作。1994年10月18日,广东省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正式动工,骆小筑担任设计总工程师,用5年时间,建成了国内首创以低水头枢纽、堤库结合防洪的水利工程。
薪火精神代代相传。骆小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无愧内心的选择。五十载职业生涯中,她甘为水利事业献年华,回望来路她深情感慨:“随着时代发展,我已看到国家水利建设更雄伟、更卓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前景。我也做到了‘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
时间的浪潮起起落落,留下动人故事。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和印记:广工人。
“布衣院士”邱冠周将青春奉献给广东所需、国家所急的矿物加工事业,发明了多项世界顶尖的新技术,助力中国矿业高水平发展;广州地铁开创者陈韶章带领技术人员成功建成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退休后仍致力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14年研发的珠江隧道沉管技术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港珠澳大桥的总建筑师及技术总负责人冯颖慧,先后获得“dafabet888五一巾帼奖章”“dafabet888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岁月如歌,爱国奉献、实干担当的广工精神就如同那永不熄灭的航灯,照亮每一位奋进者的前进轨迹。
网址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0372113bd694e56ad65aa0c9abfae3a
作者:吴春燕 王宇涵 杜清
审核:光明日报
编辑:朱小翠
www.gdut.edu.cn 粤ICP备05008833号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510006)